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时间:2024-05-14 05:36:3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48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1]133号

2001年12月6日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本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除本办法有特别规定的外,不论其所在企业性质,有无劳动能力,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力。

第三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二)国家保障、社会救助与劳动自救相结合的原则;

(三)公开、公平、真实原则;

(四)属地管理原则。

第四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审批工作。县级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的调查、审核、审批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等具体管理工作。管理审批机关应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承担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集和核拨工作;统计、物价、审计、劳动保障和人事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 保障对象

第五条 凡持有本省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申请享受户口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金。

(一)家庭成员包括下列人员:1.夫妻;2.未成年子女;3.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4.父母双亡且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未成年或者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孙子女和外孙子女;5.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认定的其他人员。

(二)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主要人员: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以及虽有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但其无赡养、抚养或扶养能力的城市居民;2,在职人员领取工资及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费后,家庭月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3.下岗职工足额领取基本生活费后,家庭月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4.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者期满后未能再就业,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5.因劳动合同终止(包括解除),职工依照国家和本省规定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或一次性安置费后,家庭月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

第六条 申请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保障:

(一)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

(二)有正常劳动能力但尚未参加工作、生产的城市居民,拒不参加其所在社区居委会组织的社会公益性服务的;

(三)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第三章 家庭收入计算

第七条 家庭人均收入是指家庭收入与家庭人口(以户口簿和实际的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人口为准)之比。

第八条 居民家庭收入由下列收入构成:

(一)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其他劳动收入;

(二)离退休金、基本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赡养费、抚养费;

(三)继承、接受赠予、利息、有价证券、股票、彩票收入;

(四)出租或变卖家庭财产获得的收入;

(五)其他应当计入的合法收入。

第九条 居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按其提出申请当月前连续6个月内收入的平均数计算;凡上述收入属一次性收入时,将其分摊到6个月计算。

第十条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及政府给予特殊照顾的其他人员所享受的待遇;

(二)政府、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对工作、学习优秀者颁发的非报酬性奖励;

(三)丧葬费、抚恤金;

(四)人身伤害赔偿中生活费以外的部分;

(五)经民政等部门确认的其他特殊收入。

第十一条 家庭成员向非共同生活的亲属依法支出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的,支出的部分在计算家庭收入时相应减去。

第四章 保障标准

第十二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确定。

市(州、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州、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拟定,征得省民政厅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县(市、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十三条 最低生活保障金分全额保障和差额保障。

(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城市居民,按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二)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差额享受。其计算方式为:家庭月保障金=当地保障标准×家庭人口数—月家庭成员各类收入总额(不计入的收入除外)。

第五章 保障资金筹集与管理

第十四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各级人民政府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省级财政按照《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给予补助;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同级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拨付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低保资金专户;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所需的业务经费给以解决。

第十五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由民政部门接收,并全部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六章 保障金的申请、审批与发放

第十六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报和审批,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以下材料:1.申请书;2.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3.家庭中在职人员所在单位劳资部门出具的收入证明;4.赡养、抚养或扶养义务人家庭收入状况证明;5.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受管理审批机关委托,对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后,在辖区内张榜公布,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再报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初审。

(三)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根据申报材料,可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实,符合条件的,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

(四)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五)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批准结果张榜公布,7个工作日内无异议的,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代发《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领取证证》)。

第十七条 管理审批机关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从批准的当月起计发。不满1个月的按1个月计发。

第十八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以现金形式发放。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社区居委会按每双月发放一次,保障对象自行领取的,应按月发放。

第十九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按季度审核,定期检查;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定期如实填报保障对象基本情况调查表,掌握保障对象家庭成员和收入变化情况,确定续发或停发保障金。

第二十条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户籍地发生变动的,应当持原户籍地管理机关出具的证明,到现户籍地管理审批机关办理救助手续。现户籍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原户籍地的保障标准不一致的,按现户籍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办理救助手续。

第二十一条 中央直属企业、省属企业、地方企业的困难职工,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其有关材料及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均由职工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

第七章 优惠政策与义务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在就医、就学、居住、供水、供暖、供电等方面的有关费用给予减免照顾,并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给予就业扶持,鼓励其通过生产劳动脱贫自救。

第二十三条 保障对象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家庭人员及收入发生变化,应及时向管理审批机关如实申报,并接受其审核;

(二)有劳动能力而尚未就业者,应当参加其所在的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

第八章 监督与处罚

第二十四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法监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第二十五条 从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批评教育,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本办法规定的核查、审批工作中,有意隐瞒或歪曲事实,或违反公开、公平原则,不接受群众监督的;

(二〕擅自改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数额的;

(三)贪污、挪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

(四)有其他侵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利或国家利益行为的。

第二十六条 救助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警告,追回其冒领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情节恶劣的,处冒领金额l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二)家庭人均收入增加,应当办理停发、减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手续,但不按规定申报收入变化情况,继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第二十七条 城市居民认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下列具体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对符合保障条件,借故不批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
(二)无故减发、停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三)给予行政处罚的。城市居民认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其他具体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认为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及受其委托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九 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市(州、地)、县(市、区)行政机关发布的规定和本办法相抵触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关于印发2002年发电量预期调控目标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关于印发2002年发电量预期调控目标的通知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
国经贸电力[2002]192号

关于印发2002年发电量预期调控目标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经委):
  为做好2002年电力供需总量平衡,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我委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经委)、各电管
局编制的2002年发电量预期调控目标建议的基础上,协商确定了《2002年全国发
电量预期调控目标》,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全国电力生产实现了安全、经济、
稳定运行,保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据快报统计,2001年全国发
电量完成1433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其中,水电2380亿千瓦时,增长6.7
%;火电11768亿千瓦时,增长9%;核电175亿千瓦时,增长4.4%。
  2002年电力经济运行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经贸工作会议
精神,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发展为动力,积极做
好电力供需平衡,努力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电力调度公平、公正、公开,确
保电网安全、经济、稳定运行,保证电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为国民经济发展创
造良好条件。
  二、2002年,全国发电量预期调控目标为15250亿千瓦时,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发电量预期调控目标详见附表。各电力生产企业发电量预期目标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经委)商有关部门、电力公司及电力生产企业编制。各
地电力生产企业发电量预期目标报我委备案。
  三、发电量预期目标编制工作应认真贯彻落实我委《关于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促进公开公平调度的若干意见》(国经贸电力[1999]1144号)精神,充分利用可再
生能源资源,避免或减少水电厂弃水;要因地制宜,认真研究“以水代火”政策
措施;对已列入2001年及以前计划退役、关停的小火电机组,2002年不安排发电
量计划;对已列入2002年关停计划的,发电量安排到该机组退役、关停截止日;
高效低耗机组和具有脱硫、脱硝等装置的环保机组年利用小时数要高于同容量的
常规火电机组。
  四、要发挥电网联网后电力互送的效益,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经委)要指导电力公司认真落实跨区和省际间电
力电量输送、接受安排,优先安排。
  五、电网经营企业及电力调度机构,要以发电量预期调控目标为基础,做好
各企业发、购电量的分月安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经委)要加强对
发电量预期调控目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经委)要加强对本地区电力运行的监测
分析,掌握本地区及重要城市电力供需状况,发现电力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
问题,做好电力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好务。有
关电力运行分析材料请及时抄送我委。(完)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OO二年四月一日


贵州省旅游业管理条例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贵州省旅游业管理条例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贵州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已于1999年9月25日经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发展,使之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资源和旅游服务设施,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餐饮、住宿、购物、文化娱乐等服务的行业。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进行旅游投资、旅游经营和旅游管理,参加旅游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旅游投入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宣传,开拓旅游市场,支持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发展旅游业应实行全省统一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工作。
前款规定的部门统称旅游管理部门。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配合旅游管理部门共同做好旅游业管理工作。

第二章 旅游规划
第七条 开发旅游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配套建设、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利用。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在省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专业规划相衔接。
其它各类规划的编制要统筹考虑旅游功能。
第九条 建设旅游星级饭店、景区(景点)及大中型旅游专用设施项目,应当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划,经州、市(地区)以上旅游管理部门同意后,再按有关建设程序规定报批。
第十条 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方便,适于相对集中建设旅游设施的区域,可以建立旅游度假区。
申请建立省级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应经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再按规定报请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
第十一条 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设施项目,必须与周围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相协调,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文物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规。不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禁止兴建有害人民身心健康的景观。

第三章 旅游发展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应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专项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公益性旅游项目建设及其贷款贴息。其中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由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安排用于宣传促销的各项工作;公益性旅游项目建设及其贷款贴息的使用,依据省旅游业发展
总体规划,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旅游发展的需要,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供优惠条件,鼓励国内外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到本省投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经营旅游业。
第十六条 鼓励、扶持少数民族地方和经济贫困地区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
第十七条 鼓励和支持开发反映本省独特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旅游商品。
第十八条 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并组织实施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总体方案,协调对外宣传,组织重大促销活动,指导省内大型旅游活动和重要旅游产品开发。
第十九条 对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章 旅游管理
第二十条 省内旅行社的申办、审批、经营、管理,省外旅行社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等,按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旅游团队接待实行定点管理。
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景点)、交通、餐饮、住宿、商店、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生产的旅游经营者可提出定点经营申请,经州、市(地区)以上旅游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授予旅游定点标志牌后,方可接待旅游团队。
旅游定点单位不得转让或变相转让旅游定点资格和旅游定点标志牌。
旅行社不得在非旅游定点单位安排接待旅游团队。
旅游定点标志牌由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发。
第二十二条 旅游饭店按国家规定实行星级评定和星级复核制度。
已评定的星级饭店由评定的旅游管理部门颁发星级标志牌。
星级饭店必须按照星级标准提供服务。
第二十三条 旅游景区(景点)门票价格的确定和调整,按管理权限,由景区(景点)申报,旅游管理部门审核,价格主管部门批准。
旅游景区(景点)出售套票、联票,应当坚持旅行社、旅游者自愿选择的原则,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购买套票、联票。
第二十四条 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车船公司上调价格,对境外旅游团队从调价之日起延迟90日执行。
第二十五条 对旅行社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质量保证金的交纳、管理及赔偿办法按国家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在旅游景区范围内,除按规划要求,并经批准可设置必要的饮食、摄影摊点外,不得摆摊设点及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景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在不影响景观的区域建立以旅游纪念品为主的商品市场,规范管理。
第二十七条 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旅游者的投诉。
第二十八条 旅游管理部门对提出旅游定点经营的申请,应当在30日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
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对旅游定点单位的服务设施、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进行复检和抽检。
旅游管理部门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出示国家或省统一制作的行政执法证件。

第五章 旅游经营者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旅游经营者,指主要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法人、组织及个人。
第三十条 申请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及本条例的规定办理有关证照后,方可经营。
第三十一条 旅游经营者必须依法经营,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遵守职业道德。
第三十二条 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旅游经营者有权拒绝任何部门强行推销的商品,有权拒绝违反国家和省规定的收费和罚款,有权拒绝无行政执法证件人员的检查。
第三十三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依法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严格防治污染。
第三十四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公开服务项目、服务价格和收费标准,禁止价格违法行为。
第三十五条 旅游经营者不得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不得纠缠、强迫旅游者接受有偿服务或购买旅游商品,不得敲诈勒索旅游者财物。
第三十六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维护旅游经营场所公共卫生,预防疾病发生。
第三十七条 旅游经营者必须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配置必要、合格的旅游安全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对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段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对可能发生危及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事宜,应当向旅游者作出真实说明,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当发现有危险情况时,旅游经营者应采取防护措施;当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时,应报告公安、旅游等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漂流旅游经营者应为旅游者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三十八条 旅游经营者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推介及广告用语,应全面、真实、准确,不得进行有损贵州形象的宣传。
第三十九条 旅游业实行从业人员业务教育培训制度。
旅游经营者应当加强对其员工的旅游业务教育培训。
星级饭店的经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及导游人员按国家或省的规定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任职。
第四十条 旅行社应当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
旅行社必须按国家规定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
第四十一条 导游人员必须遵守国务院发布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景区(景点)导游人员的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二条 未经批准,旅行社不得安排境外旅游者到非对外开放地区旅游。
第四十三条 旅游业从业人员不得向旅游者索要小费。
未经旅行社聘用的人员,不得从事旅行社业务。
第四十四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向旅游管理部门如实提供经营情况和有关资料,按规定的内容和期限报送统计、财务报表。

第六章 旅游者
第四十五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十六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内容,签订旅游合同或协议;
(二)了解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活动及服务的内容、档次、费用等有关真实情况;
(三)获得质价相符的服务;
(四)获得人身、财产安全保障;
(五)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尊重;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
第四十七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合同和社会公德,爱护环境,尊重旅游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第四十八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受到下列损害之一的,可向旅游经营者所在地或损害行为发生地的旅游管理部门投诉:
(一)旅游经营者不履行合同或协议的;
(二)旅游经营者没有提供质价相符的旅游服务的;
(三)因旅游经营者的故意或过失致使旅游者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
(四)旅游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欺诈旅游者,损害旅游者利益的;
(五)旅游者其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第四十九条 旅游管理部门收到旅游者投诉,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通知投诉者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涉及质量保证金赔偿案件的处理期限,按国家规定办理。
工商、公安、价格、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旅游管理部门,做好投诉案件的处理工作。
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无权处理的投诉案件,旅游管理部门应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依法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对违反旅游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旅游管理部门给予处罚:
(一)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的,责令旅游定点单位或旅行社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3日至15日,并降低或取消星级;
(三)违反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二十四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五)对复检和抽检不合格的旅游定点单位,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取消其旅游定点资格;
(六)违反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15日至30日,可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第三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对聘用无证经理的星级饭店和无证导游人员的旅行社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无证经理处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无证进行导游活动人员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对旅行社可并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并处没收违法所得;违反第二款规定的,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规定,以及以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的,由价格、工商、公安、建设、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情节严重的,旅游管理部门可并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或取消旅
游定点资格。
第五十三条 罚款必须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罚款必须全额上缴国库。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造成旅游者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999年9月25日